牌照混業:松綁尚需制度投行業務或放開
2017-01-05 來源: 內蒙古金融網 瀏覽量:本網訊: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進一步發展直接融資,研究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交叉持牌,并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業務牌照。
事實上,這是自去年5月份的17號文(《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以來,國務院層面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下稱證監類機構)的交叉持牌和放開已經進入了部署階段。
據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在交叉持牌和松綁證券牌照的路徑上,投行等賣方業務將成為機構交叉持牌的首個領域,而證券投資咨詢等非行業主流牌照,也將優先作為其他類機構搶灘證券業務的入口,同時監管層還將賦予此類機構更多的業務范疇。
而有業內人士認為,進一步推動證監類機構牌照的交叉化與松綁化,仍需要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中予以確認。此外,由于經紀業務、融資融券等業務在券商當前收入中占比仍高,而該類業務開放的阻力與難度也將高于投行等賣方業務。
牌照松綁尚需條件
去年17號文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對證監類機構牌照的松動進行了方向性明確。
“研究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交叉持牌,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業務牌照?!背諘h指出。
“(交叉持牌)應該是讓現有的不同種的機構通過申請、控股或參股的方式經營其他類牌照的業務?!苯愕貐^一家券商高層指出。
接近監管層人士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明確,意味著證監類牌照松綁的研究和推動即將進入部署實施階段,而證監會下一階段將根據會議安排開展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4年5月,17號文也曾對證監類牌照交叉持牌有所提及,但在其后的2015年內,證監類機構的松綁力度似乎并不明顯,全年尚未出現推動交叉持牌或混業經營的制度性文件。
但在前述接近監管層人士看來,目前大力度推動交叉持牌和牌照松綁,仍然需要相關制度的完善和行業監管水平的相匹配。
分析人士認為,證監類混業化的最大前提,當時同體系內部各類業務防火墻制度的完善。
“其實我們最早就是牌照混業化的,當時各家券商都在營業部下面設點,但后來2000年以后,行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清理過后,才有了證監類機構內部也較為分業的狀態?!北本┮患抑行腿谭倾y金融研究員表示,“當時的問題就是在于防火墻,比如在理財產品這塊,券商用固定利率募的錢去做二級市場,最終導致了風險暴露?!?/p>
投行業務或成放開入口
在諸多證券業務中,以財務顧問、證券保薦承銷為代表的投行業務或將成為混業的首個試驗田。
“投行業務可能會被討論成為率先開放的領域,而且這一塊開放的難度并不大?!鼻笆鼋咏O管層人士透露,“一些領域之前已經有所嘗試,比如銀行間市場,許多融資工具的大賣方都是銀行?!?/p>
早在11月28日,證監會在回應牌照管理問題時也曾流露出類似的暗示——“機構申請與證券交易、證券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業務資格或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資格的,須符合各類業務相應資格?!?/p>
在業內人士看來,財務顧問、保薦承銷等投行類牌照的“松動”,或與滿足當前資產證券化的“盤活存量”、新股注冊制的落實以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需求不無關聯。
“常務會議繼續提到發展直接融資。除了推進注冊制,還要求支持創新創業企業融資,增加新三板公司的數量,并推動創業板轉板試點和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鼻笆鼋咏O管層人士分析稱,“這個龐大的市場需要龐大且足夠數量的中介機構來完成,這可能是國務院進一步加快牌照松動的內在原因?!?/p>
值得一提的是,營收占主要組成部分經紀、兩融業務則短時間內放開的概率較小。
“先開放投行的原因也有暫時保住經紀業務的成分在里面?!鼻笆鋈谈吖芊Q,“我們覺得放開經紀業務的阻力是比較大的,包括融資融券,這是券商盈利的根基?!?/p>
而除推動牌照交叉外,以證券投資咨詢牌照為代表的證券牌照的發放或將提速,而其業務范圍也有望擴寬。
事實上,證券咨詢機構在諸多牌照中已屬于門檻較低的存在;據《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證咨公司的注冊門檻僅為100萬元,而除具備公司章程、管理制度以及固定營業、通信場所外,還需具有五名以上取得從業資格的專職人員。
“會里之前已經放風讓投資機構和證券咨詢機構來參與新三板市場的掛牌和做市,這個牌照門檻不高,許多嗅覺靈敏的人應該已經在準備了?!鼻笆龇倾y金融研究員稱,“因為新三板已經近5000家公司,券商才100多家,平均分配一下每家近50家,這在增加券商壓力的同時,也變相提高了企業的掛牌成本,所以先放開這些機構進入新三板、場外市場的概率比較高大?!?/p>
責任編輯:陳麗花
內蒙古金融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內蒙古金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內蒙古金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內蒙古金融網)”的作品,內蒙古金融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亮相“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燕谷坊2023-12-08
- 品牌“上新”!內蒙古羊雜飄香千萬2023-12-07
- 一滴酒的故事 承載內蒙古味道 |2023-11-30
- 燕谷坊榮膺2023中國品牌節華譜2023-11-29
- 燕谷坊品牌總監王聞:厚積薄發,打2023-11-24
- 牌照混業:松綁尚需制度投行業務或2017-01-05
- 《金融時報》中國考慮改革主權債發2017-01-06
- 票據寶觀察:互聯網金融的“春節時2017-02-06
- 【觀察 】中國的“金融救火隊”高2017-02-14
- 記者觀察|規范農村金融要監管更要2017-02-20